行業要聞
News回首2021年,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地質勘查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早已不限于一批批找礦成果,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幾乎都融入了地質勘查工作的身影。在黨中央國務院深化事業單位改革、自然資源部促進地質勘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從各省屬地化地勘單位分類改革基本完成,到地質勘查活動新型監管機制的構建;從地質工作服務鄉村振興,到抗洪搶險、地災防治以及礦難中的應急救援;從技術支撐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到探索“雙碳”目標下的綠色發展路徑……地質勘查工作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開辟出了自身轉型發展的新局面。
為此,我們梳理了2021年地質勘查行業大事記,范圍覆蓋10多個省份近20家地勘單位的30多支地勘隊伍,涉及地礦、煤田、有色、冶金、核工業、石油等多領域。
構建新型監管機制
2021年5月,自然資源部出臺《地質勘查活動監督管理辦法(試行)》,明確構建以信用約束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建立全國地質勘查行業監管服務平臺,實施異常名錄和嚴重失信主體名單管理;同年12月,自然資源部啟用全國地質勘查行業監管服務平臺,標志著地質勘查資質取消后以地勘單位信息公示為基礎的信用監管制度全面實行,地勘行業管理制度實現了從破到立、職能從審批到監管的轉變。監管服務平臺將與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信用中國”網站、國家“互聯網+監管”系統等多個平臺信息共享,著力營造更加誠信健康的地勘行業生態和市場。
組織開展2021年度全國地質災害防治活動“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檢查,共隨機抽取檢查589家資質單位,其中甲級資質單位195家,占甲級總數16%;乙級資質單位145家,占乙級總數15%;丙級資質單位249家,占丙級總數11%。結果顯示,522家未發現明顯問題,67家存在問題需要整改??傮w看,甲級資質單位較好,丙級資質單位問題較為突出。
搶險救災中發揮生力軍作用
礦難救援打通生命通道。2021年1月,山東省棲霞笏山金礦發生爆炸事故。投入救援的力量包括來自北京、安徽淮南、河南豫中、山西大同的4支國家救援隊伍以及山東省地礦局六院、青島院、三院、801隊、核工業二七三隊,山東煤田地質局一隊、二隊等地方救援隊伍,共出動11臺鉆機,在緊急情況下率先打通生命保障孔,為成功營救11名礦工發揮了重要作用。
地震地質災害防御能力不斷提升。2021年10月9日,江西省地震局與江西省地質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充分發揮科技支撐防災減災工作作用。2021年9月16日,四川瀘州市瀘縣發生6.0級地震,四川省地礦局主動做好次生地質災害排查工作,協助做好災區群眾救援轉移。2021年12月22日,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發生4.2級地震,江蘇省地礦局所屬常州市地質災害應急地質環境保護技術中心立即派出5個工作組23名技術人員核查原有地質災害隱患點34處,分析了8個自動化監測站點數據。
積極做好抗洪搶險工作。2021年7月,河南鄭州遭遇了特大暴雨。在河南省自然資源廳統一安排部署下,河南省煤田地質局派出2個督導組,具體負責焦作、濟源2個地級市及所轄縣(市、區)的地質災害防治督導工作,并選派了30名技術專家、100余名專業技術人員深入鄭州、洛陽、鶴壁、新鄉等9市25個重點縣(市、區)開展地質災害巡查工作,共排查出各類地災隱患點300個,其中特大型8個、大型9個。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安排局屬5家單位為鄭州、安陽、鶴壁、南陽等地8個縣區提供地災防治技術服務。河南省地礦局全力配合地方有關部門,在洛陽地區、安陽地區開展地質災害巡查工作。
地災應急救援安全保障作用凸顯。2021年9月30日,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與安徽省應急管理廳簽署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戰略合作協議,重點圍繞貫通“指揮網”、建立“聯動網”、組建“新中心”、成立“專家庫”、深化“應急度”、提升“救援力”開展合作。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局公布首批15項無償向全社會提供地質災害類技術服務清單目錄,為各級政府及其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急管理部門等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提供無償技術服務。江蘇省地礦局建強市級地質災害應急地質環境保護技術中心,配合自然資源部門常態化開展地災防治工作,與應急管理體系共建地震與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隊伍。
各省地勘單位改革密集進行
全國多省份地勘單位改革密集進行,進一步理順了政、事、企關系,為建精建強建實地勘隊伍邁出了堅實步伐。
2021年3月9日,江西省地質局、江西省地質調查勘查院揭牌,標志著江西省地質系統改革工作加速推進。原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省核工業地質局、省煤田地質局、江西有色地勘局,整合組建江西省地質局,作為省政府直屬正廳級機構。2021年10月,該局啟動事業單位改革工作,統籌推進地質系統改革;11月,局屬涉改事業單位陸續掛牌。
2021年3月,山東省委編辦印發通知,對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所屬15家事業單位和省煤田地質局所屬7家事業單位的類型、機構規格、職能、編制數量、領導職數、經費來源等進行了批復,上述22家單位均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深化事業單位改革試點后,山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中心、省地質調查院、省地質科學研究院和省自然資源資料檔案館等4家單位涉及地質勘探職能的,均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截至2021年底,全省國有地勘行業涉及自然資源、地礦、煤田、冶金、化工、建材、黃金等7個系統,共有國有地勘單位35家,其中一類事業單位4家、二類事業單位26家、國有企業5家,從業人員9041人。
2021年5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質局召開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動員部署會并對《改革實施方案》作了說明。寧夏地質局為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直屬正廳級事業單位,歸口寧夏自然資源廳管理,所屬地勘單位優化整合為9個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地勘單位所辦企業(包含人財物)全部與事業單位脫鉤移交寧夏國資委管理。
2021年8月27日,新疆地礦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揭牌成立。該集團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按照黨中央、自治區黨委關于政企分離、事企分離的工作部署批準成立,為自治區人民政府出資設立的國有獨資公司,按照自治區一類企業管理,注冊資本100億元,主要從事地質勘查、礦業開發、地質服務、礦業投資等主營業務。
2021年10月12日,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研究院掛牌成立。按照自治區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復的“三定”方案,該院是由原內蒙古地質調查院、地質環境監測院等單位整合組建,隸屬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管理的副廳級事業單位,承擔礦產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監督管理和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支撐保障,以及推進地質調查與科學研究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等職能。
2021年12月6日,湖南省地質院下屬事業單位省地質調查所、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調查所、省地質災害調查監測所3家事業單位分別掛牌成立,這是湖南省地質院將所屬事業單位新組建為15家省直地質事業單位的首批。
四川省地勘單位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2021年12月27日,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四川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四川省自然資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3個新機構掛牌成立。根據《四川省地勘單位改革總體方案》,將原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原四川省核工業地質局合并,并將原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原四川省煤田地質局的地勘職能整合納入,組建新的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原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更名為四川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由新組建的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管理。新組建的四川省自然資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首批劃入26戶企業國有股權和資金、土地、房產等資產。
2021年12月28日,河北地礦集團有限公司揭牌成立。該集團為河北省政府出資,授權河北省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并進行監管的一級企業,河北省地礦局負責業務指導,整合了河北省地礦局原有30家企業,主要業務領域為地質勘查、礦業開發、生態修復、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工勘施工等。
積極探索“雙碳”目標下的綠色發展路徑
我國提出“雙碳”目標,全國地勘系統積極探索“雙碳”目標下的綠色發展路徑。
2021年1月,自然資源部公告第二批綠色勘查項目,77個項目入列,標志著綠色勘查示范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全面鋪開。第二批綠色勘查示范項目在數量上、質量上有較大程度提升,基本實現了綠色勘查示范項目建設的既定目標。至此,自然資源部先后公告了兩批綠色勘查示范項目,共計95個項目入選。同年7月8日,《中國礦業報》特別開設“綠色勘查項目典型案例展示”專欄,引導更多的地勘單位加快綠色發展。
隨著綠色勘查的深入發展,綠色勘探日漸成為綠色勘查的重要手段,已經制定了綠色勘探技術及標準的倬方鉆探工程集團正在深入研究綠色勘探的發展。
2021年1月25日,山西高溫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科研示范基地暨試驗電站在大同市天鎮縣揭牌啟動,這也是山西省首座高溫地熱發電試驗電站。在此之前,山西省地勘系統承擔的天鎮干熱巖預可行性勘查項目取得了重大突破,為該科研示范基地暨試驗電站的啟動作出了積極貢獻。
2021年7月9日,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碳中和研究院在北京揭牌成立,圍繞以地熱能為主的綠色低碳能源勘查開發及碳排放監測與檢測等重點方向開展研發工作。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水文局助力“雙碳”目標展現新作為?!耙钥萍紕撔麓佼a業發展,以科技創新引導高質量發展”結碩果,地熱深層“取熱不取水”關鍵技術研究、淺層地源熱泵實現規?;茝V應用;生態環境治理實現新突破——首次拓展具有多學科交叉的河流治理的新型產業,為南方煤礦區的酸性廢水污染治理提供了創新性的技術路線和治理新模式;服務綠色礦山取得新成效——煤礦防治水產業以5年來累計完成大型項目20多個,解放受水害威脅的煤炭資源近5億噸,煤炭資源經濟效益3000億元。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江蘇局多點發力助力“雙碳”目標。技術領先的內蒙古煤礦矸石處置項目成功試車,“鳴槍開跑”;服務“雙碳”目標,國內首個鹽穴壓縮空氣儲能庫井并網發電,標志著我國新型儲能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取得重大進展。
為鄉村振興提供地質支撐服務
中國地質學會公布首批地質文化村(鎮)名單。2021年7月7日,白雁坑地質文化村、金村地質文化村、高灘地質文化村、曹家莊地質文化村、落星地質文化村、下牙地質文化村、儒安地質文化村、楊家臺地質文化村等8個村(鎮)被授予三星級地質文化村(鎮),18個村(鎮)掛牌籌建地質文化村(鎮)。建設地質文化村(鎮)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綠色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是開辟地質工作服務鄉村振興的新途徑。根據《地質文化村(鎮)建設工作指南(試行)》《地質文化村(鎮)評審授牌和監督管理辦法(試行)》和《地質文化村(鎮)星級評定標準(試行)》等有關規定,由各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省級地質學會推薦,在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業務指導下,中國地質學會組織對首批申報地質文化村(鎮)進行了評審和公示,《中國礦業報》特開設《地質文化村(鎮)紀行》欄目進行介紹。
青海省第五地質勘查院在海東地區首次規模種植富硒小米,填補了海東地區小米種植的空白。該院瞄準祁新莊村一帶富硒土壤,流轉約100畝土地,建成平安區富硒小米試驗示范基地。通過測試分析,小米硒含量在0.24毫克/千克以上,高出國家標準(富硒稻谷)6倍以上,高出市場普通小米10倍以上,打造了“彩石合硒”商標和產品營養元素標簽標識。小米種植拉動了當地近40戶村民就業,戶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成為鄉村振興的亮點產業。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境內發現富硒土壤99.5平方公里,這是繼青海省東部地區和柴達木盆地發現大面積富硒土壤區域后,發現的又一富硒土地資源。至此,青海已發現4883平方公里富硒土壤,有效助力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
高質量發展成為主旋律
2021年5月10日,自然資源部出臺《關于促進地質勘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吨笇б庖姟芬?,地質勘查行業要統籌行業發展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各?。▍^、市)地勘(礦)、煤田、冶金局及集團也唱響了地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旋律。
三省五方地質工作支撐服務長江中游城市群高質量發展。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湖北省地質局各單位相關負責人先后赴湖北、江西、湖南地質部門,與各方代表和有關專家深入對接,聚焦長江中游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地質需求,謀劃討論任務清單、重點項目和實施路徑,確保三省五方地質合作落實落地,旨在進一步推進鄂湘贛三省地質合作,助力中部崛起。
甘青寧共同推進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甘肅省地礦局、青海省地礦局、寧夏地質局簽訂聯合開展地質工作、助推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議,統籌協調黃河上游地區甘青寧三省區地質工作,充分發揮地質工作支撐服務作用,開啟地質工作合作新局面。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以改革創新為抓手,實現了經濟效益穩步增長,主責主業穩中提質,規劃體系不斷完善,科技創新不斷強化,改革改制全面推進,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中煤地質總局水文局緊跟國家發展謀篇布局,確立“十四五”“創新發展、特色發展”的定位,形成以天津為中心的“五大區域”發展新布局;轉型發展邁上新臺階——做優水勘核心產業,做強煤礦防治水產業,拓展環境治理與生態恢復產業,培育壯大新能源開發產業,經濟發展速度創新高。
中化明達控股集團(中化地質礦山總局)奮力打造“行業領先的資源開發與生態建設集團”,堅持向經營管理要效率,向市場開拓要收益,突出重大項目牽引,聚焦典型模式創新。
江蘇省地質礦產勘查局圍繞服務保障高質量發展這一主線,堅持系統思維,扛牢責任擔當,公益職能有效彰顯,提交了一批高質量地質成果,按計劃有序推進企業整合工作,產業經濟穩中向好,效益和結構持改善。
貴州省地礦局實現地質勘查全過程數字化。在貴州省自然資源廳支持下,該局率先在全國開展數字勘查,推進地質工作與大數據融合發展,實現了地質勘查全過程數字化,變革了傳統固體礦產勘查作業方式,為全國礦產勘查數字化轉型提供了示范。
青海省地礦局地勘經濟穩中向好。地勘經濟總量較2020年增長26.4%,超額完成既定經濟目標。通過與省外項目合作,實現了互利共贏;通過與有實力、有經驗的地勘單位組成聯合體,實現了優勢互補。